为什么说不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?
1/1

为什么说不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?

别让孩子的能量,被你的焦虑吸走

你有没有发现:

催孩子快点吃饭,ta反而越吃越慢;

反复提醒“手脏别摸脸”,ta偏要摸;

纠结鞋带没系好、水洒了一点点…

孩子突然就炸毛了?

💡 其实很多时候——

不是孩子“不听话”,而是我们太在意“小事”,反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。

⚠️ 为什么总在小事上纠结?

1️⃣ 过度关注细节:误以为“小事管好,大事才不会错”

2️⃣ 焦虑转移:工作压力、家庭矛盾…无形中变成对孩子的挑剔

3️⃣ 控制感错觉:以为能控制小事,就能掌控孩子的未来

✨ 事实上:

孩子的内心能量是有限的。

若一直被小事消耗,

ta会变得:

✅ 畏手畏脚(怕犯错→不敢尝试)

✅ 自我攻击(觉得“我总让爸妈不满意”)

✅ 注意力分散(时刻担心被批评,无法专注探索)

🌟 如何改变?

1️⃣ 抓大放小

👉 涉及安全、原则的事认真管(比如过马路、尊重他人)

👉 无关紧要的事放手(衣服穿反了?饭粒粘脸?笑一笑就好)

2️⃣ 把“纠错”变成“赋能”

❌ “你怎么又弄湿袖子!”

✅ “哇!洗手这么认真!下次试试卷袖口,更方便哦~”

3️⃣ 给自己“冷静三步曲”

想发火时问自己:

① 这件事影响健康/安全吗?

② 孩子是故意的吗?

③ 一年后我还记得这事吗?

💫 记住:

孩子的成长不是“纠错游戏”,

而是一场用耐心和信任浇灌的旅程。

你放松了,孩子才会活得轻松。

✨ 共勉:

“放下小事上的焦虑,

才能看见孩子更大的世界。”

📌 关注我,一起做清醒又松弛的妈妈~

评分:
4.0

共有 21 条评论

  1. 匿名用户

    每天晚上的洗漱,就那几分钟的事情,你就叫吧,没个10遍20遍,都不带动的。只要你不发火,他就能一直不去洗。一周7天,得有6天都这样!你说我怎么能不消耗自己呢!

  2. momo

    我每天早上晚上都会因为洗漱这件事吼她,好好说不听,提高嗓门也不听,就非得使劲儿吼,加威胁才磨磨蹭蹭洗漱,有时候看她那个样子,我都快气疯了,真想狠狠揍她一顿。但是,每次吼完我还后悔自责的不行。

  3. 太阳当空赵Zhao

    每一次跟孩子大战以后,第二天上班就进入了无限忏悔模式,事后无时无刻都在后悔,但在那个当下,脾气是很难控制的,上了一天班的自己,没有任何自己空间,全部交给了孩子,最后孩子还跟自己无限反抗,这都是怎么了?

  4. 梧桐

    我以前听了专家的话 不吵孩子 不骂孩子 遇事耐心沟通 冷静处理。现在结果是 声音小了人家根本听不见 态度好的沟通行动力极差 简单粗暴效果极好!

  5. 芒果派

    曾经拿了一个暑假做过试验。孩子总是在挑战大人底线。给得越多,她要得越多。最后发现孩子终于回归到又懒,又馋,不爱学习,还邋遢的原始人性!

  6. 小水滴

    小时候被吼的时候总在想,以后我一定不吼我的孩子,有了孩子以后,发现吼孩子真的会忍不住。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,平时把时间留宽裕点,尽量以鼓励为主(鼓励虽然效果慢点,但是好在没吼孩子,我不会陷入内耗),而且我发现孩子做的很多事情我小时候也会做,家长没有干预太多,也不会怎么样(不要总是预知坏结果)。实在没忍住吼了孩子,也选择放过自己,不要内耗,因为我首先得是一个开心积极的我自己,然后我才是其他角色,才能照顾好宝宝,不然坏情绪是会发酵影响的。

  7. 麻辣婆

    我家孩子别的还行,就是吃饭总把饭含在嘴里,不嚼不咽的,一口饭能吃五六分钟,不是我不想情绪稳定,是真的气人啊

  8. 匿名用户

    其实孩子对这样的事漫不经心,不过脑子,不能全怪孩子,主要是在孩子脑子里没有形成一个核心驱动力,就像前段时间流行的:人只有在做坏事的时候才不会感觉辛苦,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恶作剧的时候可不会感觉麻烦!就是他们有这个力量去驱动他们

  9. 莉莉

    你说的真好!孩子在家庭中的感受和情绪特别重要,长时间的责备只会让他们变得敏感和脆弱。我们要学会用温暖和理解去回应孩子的行为,这样才能创造一个真正安全的成长环境。家庭应该是爱的港湾,而不是情绪的垃圾场。如果你在这方面有困惑或想法,欢迎随时交流,大家可以一起探索更好的亲子关系。

  10. 愤怒的小鸟

    松弛感真的很重要,孩子从小紧张长大了会不自信,我家就是~

  11. 普娃妈妈

    可能说的简单,真正做起来很头疼,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

  12. 匿名用户

    理论上都没问题,在实操上,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,要灵活

  13. 奶橙汐汐

    不打孩子的情况下,可以适当的骂孩子,该骂的时候骂,该夸奖的时候夸奖

  14. 爱哭鬼

    学习了,当妈妈的总是不断的反思改进。希望我们跟宝宝越来越来!

  15. 匿名用户

    说到底,我们不是在跟孩子“较劲”,而是在试图控制我们无法掌控的焦虑。 家庭内耗的代价,不是一次争吵,而是孩子对家的安全感慢慢塌方。他们变得小心翼翼、畏手畏脚,缺乏自信,也不敢表达。 所谓“松弛感”,不是纵容,是信任。信孩子能改、能成长,也信我们自己能耐心点、柔软点。 我们要的不是听话的孩子,而是内心稳定、乐观成长的孩子。情绪来了,先稳自己,才有力量去接住孩子。

  16. 点点

   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情绪的“安全基地”,让他们在爱里,长出面对世界的勇气。

  17. 匿名用户

    说实话我是准备好做个情绪稳定的妈妈的 奈何我自己就没有情绪稳定的妈妈我想学都没有榜样

  18. 小张

    刚开始好好给孩子说话,可没效果,一会就想发火

  19. 溪鱼妹妹吖

    个人认为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对小孩成长非常有必要 不要把无名火发在小朋友身上

  20. 家庭心理手记

    跟娃耗这些小事时,感觉自己像在跟一只磨人的小猫咪拔河-你越使劲拽,他越往后缩。后来试着把“快去洗漱”换成”要不要选小熊毛巾还是恐龙牙刷呀”,居然像按了启动键似的~

  21. Francine

    Way cool! Some extremely valid points! I appreciate you penning this post plus the rest of the website is very good.

    Also visit my blog; proč se z žáků stali klienti ve školství